命名了“中国结”的《汉声》创始人黄永松去世享年82岁

时间: 2024-04-05 18:01:35 |   作者: 华体会导航地址

product description

  从1971年至今,53年间坚持深度记录民间文化的《汉声》杂志,犹如一座巨大的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基因库,任何一个人都能在其中寻找自我的根。

  今天(3月4日)凌晨4时30分,中国台湾地区知名出版人,书籍设计家,中国乡土文化遗产的积极抢救者黄永松辞世,享年82岁。

  黄永松就是《汉声》杂志的创始人,被称为“民艺之父”,在平日的生活中,他一直不断地告诉后辈,别忘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所在的国家,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文化来丰富我们,但我们绝不能跟在西方人的后面走,中国人有中国文化的根!

  作家杨渡表示,黄永松为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一生,像来人世修行的神仙,如今修行圆满了。

  黄永松 40年来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,建立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基因库,为民间文化留下完整记录。黄永松还是一位出版人,不仅出版过上百种有关中国民间手工艺的著作,而且一手创办的中文杂志《汉声》,曾被美国《时代》杂志选为“行家的出版物”。

  1988年,黄永松来到大陆,行走广袤乡野民间,率领团队开展田野调查,采集更为生动鲜活的民间文化,以杂志为载体去呈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记录及保护:米食、面食、蜡染、泥塑、剪纸、风筝……牢牢记着他的话:“民间传统文化的新生,是要让新事物从中汲取生命力,如果你觉得它落伍腐朽了,那是因为你自己成了远离它的游子。”

  2007年开始,他在浙江宁波慈城推动一个叫“天工慈城”的文化复兴项目,试图将中国传统民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,寻找、推动由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转型的产业之路。站在传统的基础上,为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寻找答案。

  明代思想家王艮说过,“百姓日用即道”,圣贤之道蕴含在日常百姓的生活中,黄永松在做的,便是希望从衣食住行入手,回到生活的基本点,追溯我们的文化源头。他对现代设计所持的观点,也在很大程度上,影响我创办设计杂志的理念——设计需要与大多数人的生活相关,设计需要帮助使用者解决实际问题,设计不能脱离文化的土壤。

  2010 年 4月,英国 BBC电视台在全球挑选 18例保存文化的“传承英雄”,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县城——宁波慈城被选为传承文化的杰出典范。黄永松,这位不懈寻找中国文化基因的行者来到慈城,站在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,为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寻找答案。

  慈城是目前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,中国慈孝文化之乡。在这里,唐建制的传统街区呈棋盘式格局,传统规制中的县衙、孔庙、古牌坊等遗址痕迹尚存。 2009年,“慈城古建筑群”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。慈城被誉为“中国传统县城的典型代表”。

  此外,“中国结”红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,也成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,其中黄永松功不可没。1980年,为整理中国传统古老结艺,黄永松向无数的老奶奶学习编结法,从最常用的纽扣结、老床帐钩下的结饰,到故宫珍藏的玉如意挂的结饰,发现中国流传的结艺众多,但非常零散,黄永松和同事们对此进行程式化的整理,建立系统的理论,将中国编结艺术总结成11种基本结,14种变化结,并将其总结命名为“中国结”,出版《中国结》系列丛书。从此“中国结”的名字由台湾传遍全世界华人区,再传回祖国大陆。提起这些黄永松总是很开心,他说,“这是民间技艺结合传统与发展最成功的例子。”

  他为中国孩子编写了“汉声中国童线年代开始,黄永松就始终致力于为孩子编写中国童线多个美术编辑,走访民间的“故事大王”,查阅了众多民间故事典籍,历时5年,整理出了一套中国人自己的童话——《汉声中国童话》。

  1971年,毕业于台湾“国立艺专”的黄永松,遇到了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吴美云。

  ▲1974年时的汉声四君子(总左至右):姚孟嘉、奚松、黄永松、吴美云。

  1971年1月,汉声杂志英文版《ECHO Magazine of Things》创刊登场。这本以平衡东西文化交流为使命的英文杂志,深入报道在台湾的中国人传统生活的衣食住行娱乐,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出中华文化的生活智慧和情趣。更重要的是,它是当时首次以“中国人”自己的角度用英文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杂志。

  1978年1月,《汉声杂志》中文版在众人的期望下创刊。但它不以《ECHO Magazine》的中文版本而自满,更期许自己能在现代化的激流中,担起衔接传统与现代的重任。《汉声杂志》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编排表现,勾起了读者重新认识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,随着每期的主题报道,掀起一次次学习民间传统文化的风潮。